发布日期:2025年09月12日 人工智能正成为重塑产业结构的核心引擎。在重庆举办的2025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上,长安汽车展出获得民航局认证的“飞行汽车”EH216-S,搭载智能驾驶系统实现无人驾驶功能,标志着城市空中交通从概念迈向现实。这一突破印证了人工智能技术迭代速度——据工信部数据,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已超5000家,较五年前增长数倍,平均约11小时便有一家新企业诞生。 政策红利为行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。国务院近期印发《关于深入实施“人工智能+”行动的意见》,明确提出加快形成人机协同、跨界融合的智能经济形态。在展会现场,沪渝人工智能研究院发布“AI+县域医共体”,通过门诊预问诊、辅助诊疗等功能提升基层医疗水平;科大讯飞打造“AI+人社”示范基地,利用星火大模型分析岗位迭代趋势,为劳动者提供精准培训路径。这些应用案例凸显人工智能从“能用”向“好用”跨越的技术成熟度。 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成效显著。南方电网建设的“悟空”带电作业机器人已在复杂环境下完成线路修复任务,国家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(能源领域电力方向)的设立将进一步打通技术成果转化通道。上海作为创新高地,已建成全国首个专业化语料运营平台,开放海量文本和视频图文数据,降低AI创业门槛。徐汇“模速空间”集聚500余家“AI+”企业,浦东“模力社区”聚焦具身智能应用,形成特色产业集群。 国际合作成为重要发展方向。新加坡作为主宾国参展,带来智慧城市治理平台、脑电波头环等创新成果,两国在“AI+医疗”“AI+金融”等领域达成合作共识。中国提出的《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》得到积极响应,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发表联合声明,承诺推动AI向开放、包容方向发展。海外市场拓展方面,通信行业借助AI浪潮加速“出海”,边缘计算盒子在智慧交通领域的应用有效提升城市承载能力。 技术创新持续突破边界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团队研发的新算法实现多模态信息“去伪存真”,提升可信AI的鲁棒性和安全性;广州视鹏科技的外骨骼机器人帮助瘫痪患者重新行走,浙江强脑科技的智能仿生手价格仅为进口产品的五分之一,彰显普惠价值。值得关注的是,生成式AI用户规模已达2.3亿人,技术与各行各业的融合正在加速落地。 当前,人工智能发展呈现三大趋势:一是政策驱动下的规模化应用,二是跨领域技术融合催生新业态,三是全球治理框架下的合作共赢。随着算力基础设施完善和标准体系健全,AI将持续释放产业变革红利。如需了解更多AI解决方案,欢迎添加微信咨询:liubaofang。